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
作者:鞠艳琳 初审:郝文青 终审:田伟
2024年10月23日(星期三),由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主办,四川师范大学学生学术论坛组织委员会承办的川师大讲堂第508讲“李白诗歌的跨文化之旅——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世界的‘瓷亭’意象”主题讲座在成龙校区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如期举行。
本次讲座有幸邀请到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杨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张老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唐诗及中国书法德语世界传播相关研究。本次讲座,张老师以法国女诗人、作家俞第德的中国古诗法译集《玉书》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共同探讨了“瓷亭”意象在德语世界的传播路径和影响。
讲座之初,张老师利用ChatGPT生成了“瓷亭”意象的图片,将这一意象直观地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激发了同学们对“瓷亭”的探索兴趣。18世纪,“中国风尚”这一文化现象在欧洲盛行,很多诗人纷纷仿作唐诗,俞第德的仿唐诗《瓷亭》也乘此之风,涌现出了多种译本,极大地帮助了欧洲读者在心中勾勒出理想化的中国形象。
张老师指出,在诸多版本中,贝特格译本隔行押韵,尤为精巧,以至于奥地利音乐家马勒在人生低谷期读后大受感动,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广为流传的《大地之歌》,其中第三乐章《青春颂》短小轻快,倒映虚实,凸显中国风尚。
讲座最后,张老师指出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往往会产生令人惊叹而又极其迷人的结果。俞第德自幼怀揣着“中国梦”,其所作的仿唐诗《瓷亭》犹如一件充满“中国风尚”的艺术品,载着俞第德的“中国梦”,随11位译者的转译在德语世界得以传播,成为唐诗德语世界传播过程中文明交流与互鉴的经典案例之一。
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张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带领同学们踏上了一场关于李白诗歌的跨文化之旅。相信通过本场讲座,同学们将对中西方文学交流历程形成更深刻的了解,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善于在学习中从全球视角出发,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youth.sicnu.edu.cn 编辑 潘婉
【编辑:学生工作部、武装部】
(微信扫描分享)